文 / Olivia Gu 同學,國立東華大學會計系畢業
選修學期:2025 Summer Term
選修項目:
修課目標:取得美國註冊會計師執照。
在職進修首選:彈性、省時、高認可的USCPA學分班經驗談
我在台灣公司的海外財務部門任職,為了精進專業能力並強化個人資歷,我選擇報考了美國註冊會計師(USCPA)執照。這不僅是對自身能力的提升,更是對我專業的一大肯定,希望能藉此開拓更多元的海外職涯發展機會。值得一提的是,USCPA 證照還能抵免台灣會計師考試的「中級會計學」、「高級會計學」、「成本與管理會計」以及「國文」等科目,可說是一個事半功倍的選擇。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透過 Becker 顧問諮詢,深入了解並報名了 AICPA 的相關考試流程,包括學歷認證和考場申請等細節。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我的會計學分不足。顧問說明,Becker 與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東灣分校(CSUEB)合作開設了學分班,這對海外工作者來說是一個相當彈性且省時的選項。因此,我決定直接報名 Becker 的學分班,這不僅能省下大量時間,還能同時準備 AICPA 考試,讓我更有彈性地規劃學習進度。此外,透過 Becker 完成的學分無需額外進行學歷認證,這也省去了不少麻煩。
課程選擇:補強學分,強化弱項
身為會計本科生,我對 AUD和 FAR的熟悉度較高。因此,我決定選擇修習台灣學生較不熟悉的 REG 相關課程,包括「聯邦所得稅-個人」、「聯邦所得稅-企業」以及「商業法」,共計 9 個學分。這樣不僅能補足我的學分缺口,也能確保所修學分與大學時期的課程不衝突。
準備過程:事半功倍的學習策略
Becker 的課程包含影音課程(中/英文)、電子書、MCQ(單選題)和 TBS(模擬題)。我的學習方法是:先觀看影片對概念有初步了解。接著,我會開始練習題目。對於做錯或觀念不熟悉的題目,我會特別標註起來,然後回頭翻閱電子書或重聽課程,將這些不理解的觀念補強。完成補強後,我會反覆練習這些題目,直到盡可能熟練為止,並且在正式考試前完成模擬考跟複習。
Federal Income Taxation - Individuals(819C)
Federal Income Taxation - Individuals 對應的是 Regulation 科目裡的第一到二個章節,著重在聯邦個人所得稅。
在所選修的三門課程中,聯邦個人所得稅對我來說無疑是最具挑戰性的一門。
美國的聯邦個人所得稅規定極其細膩,不僅有大量的確切數字需要記憶,對於不同的納稅申報身份也有各自的規範,讀起來確實令人感到頭昏。
但這堂課卻可能是相當實用的一堂課,任何有意在美國發展的人都將會運用到這些知識。
由於規定繁瑣,我強烈建議大家持續刷題。相較於反覆回顧稅法內容,透過錯誤學習反而能更有效地幫助記憶。
Federal Income Taxation - Entities(820C)
Federal Income Taxation - Entities 對應的是 Regulation 科目裡的第三到四個章節,相較於個人所得稅,我認為公司所得稅的複雜度較低。
雖然不同公司類型有各自的規範,但其核心概念差異不大。基於台灣企業所得稅的基礎,我主要著重於學習台美企業所得稅的差異增加記憶。
Becker的各類題目幫助我深入理解並應用這些觀念,題目中並不會出現過於刁鑽的計算。只要多加研讀,並透過筆記整理台美之間在免稅額和扣除額等方面的顯著差異,就能熟練掌握。
同時,由於不同公司類型的稅務規定各異,建議熟讀比較表格,理解不同公司類型在稅務上的優缺點,並加強 TBS (模擬題) 的練習。
透過將所有模組的題目混合練習,才能避免只熟悉單一公司類型的稅法。
Business Law(821C)
Business Law 對應的是 Regulation 科目裡的第五到六個章節,儘管商法在考試中的比重遠低於稅法,但其內容卻非常龐雜且新穎,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理解概念並記憶眾多法規。
這時可以依靠中文老師的教材,她能夠用更淺顯易懂的方式,幫助我理解商法中相對抽象與複雜的概念。
上完中文課後,我在做題目時方向感更明確。
通常商法的題目篇幅較長,因此,有效抓住問題重點變得至關重要。
另外商法中有些法律用語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常用,需要多花時間查詢跟背單字。
不過考試仍是圍繞基本概念,無需擔心沒有法律背景就無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