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芸
2014年學員通過CPA考試
Background
我想我是個道道地地的會計本科生。因自己從小就很喜歡數字,所以在紐西蘭唸高中時的選修科目之一便選擇了會計,到澳洲唸大學時也是果斷地申請Bachelor of Commerce - Accounting and Finance double major,畢業後則繼續攻讀Master of Accounting。於2013年完成碩士學業回到台灣後,進入了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稅務部工作。這樣一路走過來,考取會計師執照已成為一種必然,而且未來若想爭取外派機會,勢必也需要專業執照證明自己的能力。
I Choose You, AICPA!
這時問題來了-該考取哪國的會計師執照? 叫從小就在國外長大的我去考國文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完全不考慮台灣會計師;澳洲CA一次只能考一科(共五科),且每次都要去新加坡或馬來西亞應考,最後的capstone course還包含長達幾個月的小組討論,要在台灣準備實屬困難;澳洲CPA(共六科)雖可在台北應考,但澳洲當地的四大多數都還是較看重CA。考量到時間、金錢、認可程度等條件,最後我決定考只有四科科目、英文考題,且跟澳洲CA有Mutual Recognition Agreement的美國會計師(AICPA)。
在網上搜尋相關程序後,於2014年二月向FACS寄出學歷認證申請,四月取得學歷認證通過的回信。因時逢四五月事務所的忙季,一直拖到六月份才報名Becker並購入教材。選擇Becker的原因是聽組上同事說Becker的網路題庫及介面與實際考試非常接近,且課本都有指出該單元的重點,不用再自己一一整理重點,非常省時。因同樣的價格可選擇面授或自修,所以一開始我是報名面授課程,但去過一堂課後覺得自己無法習慣台灣補習班的模式,也因為自己本身就有會計及英文背景,所以之後都是ㄧ個人在家自修。
跟大多數人一樣,我的計畫是去關島考試,一次考兩科,兩次就要考完。考量到年休天數、事務所忙季月份、合格後的一年半效期等因素,我決定趁雙十連假去考第一輪,隔年(2015年)四月份的清明連假再去考剩下的兩科。前兩科我選擇報考AUD及FAR,因這兩科屬會計本科的內容,各國的差異應該不大,我認為自己讀起來會比較順手,順便也可以藉由這兩科認識實際考場環境、考試流程等,屆時要考REG(聽說是大魔王級的科目)時才不會慌了手腳。
就結論來講,我從2014年七月開始讀書準備,十月以91分及90分考過AUD跟FAR,2015年四月再以90分及89分考過REG及BEC,在不到一年內且一邊上班的情況下考完四科,只能說自己真的是拼了命地讀書。下班後跟周末就是讀課本、看lecture、做習題,幾乎沒有任何social life;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樣的讀書方式,只是我個人比較極端,學生時期準備考試時也是ㄧ而再、再而三地反覆讀lecture notes跟做past paper。就某方面而言,或許我是滿喜歡準備考試時那種全力以赴的感覺。
Exams Preparation
因Becker教材可以設定讀書計畫表,所以我先設立了考試的日期,再照著計畫表上準備每周該讀完的章節跟做完的題庫。基本上就是每周要讀完一個chapter跟做完相關chapter的所有題目& simulations。我個人覺得Becker的教材上面會出現的進度表非常有用,看到進度表的顏色從紅變黃再變綠,最終達到100%的完成度時,感覺很像是在玩電動不斷練升級,最後終於達到level 99的心情!通常我是ㄧ邊聽lecture一邊讀課本,全部聽完後再看過一遍課本內容,然後開始做題目,每天上下班通勤的時候也會在捷運上聽lecture或做些選擇題。因為simulations會出現的內容是難以預測的,所以我認為準備考試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做選擇題,畢竟考試能出的題型都是差不多,只是數字不同而以,透過反覆地練習即可在看到題目的當下就知道這題要考的觀念是什麼。當碰到怎麼看都還是不懂的題目或概念時,我也會用Google搜尋一下CPA論壇上面的討論,了解其他人的解讀。
Conclusion
這樣一路走過來,我深刻覺得能不能通過考試取決於自己對待這件事的態度。要不斷地鞭策自己,問自己"How much do you want this?" 要保持恆心及毅力,不時也需要image training 一下,想像自己合格後的樣子。全心全意地投入,置之死地而後生。At the end of the day, it all comes down to your attitude.